脍炙人口
春秋时期,孔子的弟子曾参(shēn)对父亲曾皙(xī)非常孝顺。曾皙生前很喜欢吃一种叫“羊枣”的小柿子。曾皙去世以后,本来也爱吃羊枣的曾参就不忍心再吃羊枣了,因为一吃羊枣就想起父亲来。曾参这做法很符合儒家提倡的孝道,所以在当时和后来都受到人们的称赞。
到了战国时代,有一次孟子与弟子们讨论问题时,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就对曾参这做法提出了问题。
公孙丑问:“先生,您说脍(切碎的肉)炙(烧烤的肉)和羊枣,哪一个好吃呢?
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说:“那还用说吗?当然是脍炙好吃啰,哪个会不爱吃呢?”
“按您这么讲,曾参和他的父亲也肯定爱吃脍炙啰!”公孙丑又说道。
孟子望着他,点了点头。
接着,公孙丑又望了望孟子,问道:“曾子的父亲既爱吃脍炙和羊枣,那么他父亲去世之后,曾子就应当两样都不再吃啦!怎么只不吃羊枣,而吃脍炙呢?”
孟子听了以后,想了一想,就回答说:“脍炙是人人都爱吃的,而羊枣却只是曾皙的嗜好,这不完全相同啊!正像我们对父母等长辈的避讳一样,姓是大家都有的,所以并不避讳,而名字却是父母或长辈们独有的,是个人用的,所以应当避讳。曾子之所以吃脍炙而不吃羊枣,与这是一样的啊!”
公孙丑听后,连连点头,他终于明白了。
后来“脍炙人口”就成了一个成语。脍,kuài是切细的肉;炙,zhì是烧烤的肉,脍和炙都是人人爱吃的美味。这成语的原意是像脍炙一样让人觉得可口。但现在一般不形容美味,而是形容诗文,往往用它来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的诗文。
脍炙人口的脍是什么意思
脍:切细的肉;炙:烤熟的肉。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。指美味人人爱吃。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讼。
脍炙人口的脍炙指的是什么
脍炙人口的脍炙指的是两种肉,脍:细切肉也,炙:炮肉也,这个成语是来自《孟子·尽心下》,曾哲嗜羊枣,而曾子不忍食羊枣的一段对话。因此曾参只戒吃羊枣,就好比对长辈忌讳叫名字一样。
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,成语意思是指美味人人爱吃,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。复杂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,出自五代·王定宝《唐摭言》。出自五代·王定宝《唐摭言》卷十:“如水声常在耳,山色不离门,又扫地树留影,拂床琴有声,皆脍炙人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