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潮形成的原因(赤潮的原因和危害)。
什么是赤潮?赤潮在国际上被称为“有害藻华”。水体中的一些细菌、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突然大量繁殖或高度聚集,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的现象。让我们来看看赤潮的成因和危害。
什么是赤潮?
是海域中一些微小浮游生物爆发式增殖或高度聚集,导致水体变色的现象。赤潮发生时,海水通常呈现红色、棕色、粉色、绿色等颜色,俗称“锈水”、“臭水”、“牛粪水”等。
和地震、台风一样,赤潮也是一种自然灾害,自古就有,国内外都有记载。其形成机制复杂,是水文、气象、化学、生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。能诱发赤潮的浮游生物有很多种,包括东海原甲藻、夜光藻、凯伦·米氏藻和中肋骨条藻。
赤潮分为无毒赤潮和有毒赤潮。无毒的赤潮一般是无害的。港口中许多著名的“蓝色眼泪”景观实际上是由一种夜光藻产生的赤潮。有毒赤潮中的赤潮生物可分泌麻痹性贝毒、腹泻性贝毒、神经性贝毒等毒素。一旦被人类食用,很容易引起中毒反应。
此次在泉州、漳州海域发现的赤潮优势种为链状裸甲藻,为福建有记录以来首次发现。它具有以下特点:(1)细胞裸露或细胞壁薄,一般为16-32个细胞链群。(2)属广温广盐型,在4℃-30℃的温度范围内,17-28℃生长迅速,盐度范围为15-35.5。
匙羹藤赤潮对海域其他生物有什么危害?
在发生赤潮的海域,赤潮生物数量异常增加,与其他生物争夺养分和生存空,导致其他物种死亡;海域赤潮水域普遍存在高pH值、高溶解氧、高叶绿素a的特点。晚上,由于高密度生物的呼吸作用,水通常会缺氧。特别是赤潮消失期间,死亡的赤潮生物很容易被微生物分解,从而消耗水中的溶解氧,使水体缺氧甚至厌氧,导致海洋生物死亡。裸子植物链状裸子植物可分泌生物麻痹性贝类毒素(PSP),直接导致海洋生物死亡。
链状裸甲藻赤潮不仅危害其他海洋生物,也危害人类健康。由于水体中赤潮藻类种类密度较高,贝类大量摄入带有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链状裸甲藻,毒素在体内不断富集。消费者食用含有贝类毒素的水产品后,可能会对消费者造成中毒。
赤潮形成的原因有哪些?
1.海水富营养化。
随着沿海地区工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大量含有有机物和丰富营养物质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大海,导致沿海水域水体富营养化,污染物不易稀释扩散,因此这些地区是赤潮多发区。由于自身污染,海水养殖密度高的地区往往会出现水体富营养化,更容易形成赤潮。
2.该海域有赤潮生物种源。
海洋中有330多种浮游生物可以形成赤潮,大约80种是有毒的。目前,我国近海海域约有150种赤潮生物。
3.适宜的水温和盐度。
不同海域不同类型的赤潮爆发对温度和盐度的要求不同。一般来说,地表水温度的突然升高和盐度的降低会促进赤潮的发生。在水交换弱的封闭海湾,赤潮通常发生在晴天之后。
4.适当的当前行动和天气情况。
一般在海潮较缓、水体交换较弱、天气形势稳定、风力较小、湿度较大、气压较低且日照充足时,容易发生赤潮。洋流和风有时会使赤潮生物聚集在一起,沿岸上升流会将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下层水体带到地表,从而为赤潮的发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。如果风力合适,风向合适,会促进赤潮生物的聚集,从而容易形成赤潮。
近日,福建爆发赤潮,不少人疑似因食用贝类中毒。很多人对什么是赤潮有疑问。我们来看看赤潮的成因和危害。
赤潮对海洋有什么危害?
海洋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,生物与环境、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、相互制约。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对稳定且动态平衡。当赤潮发生时,这种平衡被深圳生活网扰乱和破坏。在植物赤潮初期,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,水体会有较高的叶绿素a、较高的溶解氧和较高的化学耗氧量。这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一些海洋生物无法正常生长、发育和繁殖,导致一些生物逃逸甚至死亡,从而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。
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危害主要包括:
1.破坏渔场饵料深圳活网物质基础,导致渔业产量下降。
2.赤潮生物的异常发育和繁殖,会造成鱼、虾、贝类等经济生物机械性地阻断深圳生活网络,导致这些生物窒息死亡。
3.如果在幼苗期发生赤潮,将对幼苗的繁殖造成严重危害。
4.一些赤潮生物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,可直接杀死鱼、虾、贝类等生物。
5.赤潮后期,大量赤潮生物死亡。在细菌分解作用下,可能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,导致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。